李白笔下的浙东与浙西唐诗之路
台州市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周 琦
一、浙东与浙西唐诗之路的区分
“唐代无处不唐诗”,唐代以长安、洛阳为首都,因此唐诗的核心也在长安、洛阳之间;这就是“唐都诗路”。唐都诗路分为“长安唐诗之路”与“洛阳唐诗之路”。江南唐诗之路又分江南东道诗路与江南西道诗路。浙江唐诗之路诗路源于江南东道诗路,因当时属于江南东道,唐开元二十一年(733)以江南道分置,其地辖为今江苏省苏南、上海、浙江全境、福建全境及安徽徽州。江南东道治苏州,领原江南道润、常、苏、湖、杭、睦、歙、明、衢、处、温、婺、越、台、建、泉及岭南道划来的福、漳、汀三州,共计19州。乾元元年(758)撤江南道为浙江东道、浙江西道和福建道。
浙江唐诗之路又分浙东唐诗之路与浙西唐诗之路。浙江唐诗之路是指唐代诗人穿越浙东八州(越州、明州、台州、温州、处州、婺州、衢州、睦州,睦州后改严州,今并入杭州)的山水人文之路,俗称“上八府”。其中的主干线是从杭州经萧山进入浙东运河,到达越州、上虞县,再沿曹娥江上溯剡溪,经剡县(含今新昌)到达天台山。天台山既是黄金水道剡溪的发源地,又是众多唐代诗人修道礼佛、隐逸观光的主要目的地。
钱塘江不仅是古代吴越的分界线,也是浙东、浙西的分界线。唐代浙西包括润、常、苏、湖、杭、睦、歙诸州。后仅指杭嘉湖三地,俗称“下三府”。浙西唐诗之路,是指钱塘江上中游浙江境内的新安江、建德江、桐庐江和富春江流域,新安江是钱塘江的干流,发源于皖南黄山,经歙县进入浙西淳安、建德, 在建德市东南汇入富春江,然后经桐庐、富阳抵达杭州,这是一条联接皖南和浙西的水上长廊。浙西唐诗之路的主要目的地是杭州。然而浙东与浙西唐诗之路的链接点即是杭州。
二、李白笔下浙东唐诗之路
关于浙东唐诗之路的形成,吾在《司马承祯与浙东唐诗之路的形成》一文中已经阐释,此不赘言。最早完整而系统勾勒浙东与浙西唐诗之路的则是诗仙李白,李白分别于开元十五年(727)、天宝六载(747)两游天台山后而名声鹊起,遂有魏万、任华、汪伦等一批“超级粉丝”。其中魏万是“超粉中的超粉”。魏万《李翰林集序》称:“白久居峨眉,与丹邱因持盈法师达,白亦因之入翰林,名动京师,《大鹏赋》时家藏一本。”李白之所以于天宝初年能“供奉翰林”,全靠“丹邱”与“持盈法师达”。丹邱即李白好友元丹邱,持盈法师即司马承祯女弟子、玄宗胞妹玉真公主。可见,李白供奉翰林,玉真公主与元丹邱是主荐者。
魏颢(生卒不详)原名万,后改名颢,山东聊城人。曾隐于王屋山,自号王屋山人。久慕李白名,因于天宝十二载(753)访之于梁园、东鲁,未遇。乃拂衣去江东,南游吴越。翌年(754)春,始与李白相遇于广陵(扬州)。两人相见恨晚,情如兄弟。并共舟入秦淮,游金陵。李白尽出其文,请颢编集,谓颢曰:“尔后必著大名于天下,无忘老夫与明月奴。”是年夏,魏颢还王屋山,李白为作赠别诗《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》,颢亦有酬答之作《金陵酬李翰林谪仙子》。颢与李颀友善,颀有《送魏万入京》,写于魏颢登第前。上元元年(760),登进士第。二年(761)编成《李翰林集》,为之序。《全唐诗》卷二六一录存诗一首,《全唐诗补编•续补遗》卷四补三首,《全唐文》卷三七三录存文一篇。生平事迹见李白《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序》,封演《封氏闻见记》卷八(按:查中华书局校注本卷八无此记载),《唐诗纪事》卷二二(周祖譔《中国文学家大辞典•唐代卷》p.847)。
《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》是李白创作的一百二十韵的一首长诗,写魏万遍游各地,蹑踪李白入浙,游石门不遇,返广陵与李白相见,李白作诗具述其游而相赠。此诗介绍了魏万超凡出世,爱古好游的名士风貌,表达了作者对好友的留恋与惋惜之情。全诗描述传神,形象生动,虽然写魏万千里寻访李白,一路经历的吴越山水的壮丽,其实倒是李白自己一生登山临水的真实记录,可以看成一篇山水佳作。这首诗历述魏万旅途中的见闻,描绘出魏万潇洒不群的风貌,浪迹山水的飘然逸兴,形象生动,描述传神。
《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(并序)》云:“王屋山人魏万,云自嵩宋沿吴相访,数千里不遇。乘兴游台越,经永嘉,观谢公石门。后于广陵相见,美其爱文好古,浪迹方外,因述其行而赠是诗。”
李白笔下浙东唐诗之路诗可分四大部分。自开头“仙人东方生,浩荡弄云海”,至“采秀卧王屋,因窥洞天门”为第一部分。主要说东方朔游仙于云海之中,自由洒脱,背负青天而信游,驾御清风而独往。天地之大,不知所之。这是把魏万比作汉代的东方朔。应当指出,这一比喻是十分恰当的。并赞美魏万爱文好古和隐居王屋山之事。
第二部分自“朅来游嵩峰,羽客何双双”,至“白马走素车,雷奔骇心颜”;是写魏万自嵩沿水道至吴越相访之事。诗人运用了神话传说中的两个故事,并写了嵩山的两处古迹胜景。一是嵩高大室;《仙经》云:“嵩高,山东南大岩下石孔……有大室,高三十余丈,周围三百步,自然明烛,相见如日月无异,中有十六仙人,云月光童子。常在天台,时亦往来其中,人非有道,不得望见。”二是嵩山玉女窗。《五色线·图经》云:“嵩山有玉女窗,汉武帝于窗中见玉女。”既然魏万能与天台山飞来的月光童子同游,又得窥望天上玉女,可知其已经得道;而游鬼谷和九龙潭,又说明魏万怀古而未忘世情。
第三部分开始勾勒浙东唐诗之路:先是从杭州到越州(绍兴)间:“逸兴满吴云,飘飖浙江汜。挥手杭越间,樟亭望潮还。涛卷海门石,云横天际山。白马走素车,雷奔骇心颜。遥闻会稽美,一弄耶溪水。万壑与千岩,峥嵘镜湖里。秀色不可名,清辉满江城。人游月边去,舟在空中行。此中久延伫,入剡寻王许。笑读曹娥碑,沉吟黄绢语。”
此意谓魏万游罢嵩宋,由汴水泛舟东南,为访我走了三千里的水陆远程;终于来到了钱塘江边;他高兴地向杭越(杭州、绍兴一带)挥手,又从钱塘县的樟亭观潮而还;只见浪涛在海门石上翻卷,白云横飘在天边的山间;钱塘江潮如白马素车飞驰雷奔。早就闻听说越州会稽很美,因而拨弄着耶溪(在会稽东二十八里)之水顺江而游;千岩万壑各有风姿,峥嵘的山色都倒映到镜湖(又名鉴湖)的水底;其秀美之态难于名状,清辉秀色与会稽城郭相映成趣,游舟向着月边驶去,水天一色,彩舟就像在空中慢慢地行驶;画中的人们留连忘返,想在剡溪再看到王羲之、许询等晋代名士;笑读汉代邯郸淳为十四岁的孝女曹娥立下的碑文,低声吟咏东汉大文学家题下的“八字(绝妙好辞)隐语”。
“笑读曹娥碑,沉吟黄绢语”;曹娥碑在浙江余姚,为纪念东汉孝女曹娥所立。“笑读”二句说明李白魏万两人都去看过余姚,对蔡邕所题“黄绢幼妇、外孙齑臼”八字颇感兴趣。曹操与杨修的解读故事之典,已见《世说新语》,成为千古佳话。“黄绢”,丝之色也;为“绝”字;“幼妇””,少女也,合为“妙”字;“外孙”,女儿之子也,合为“好”字;“齑臼”,古体“辞”字之的结构。四字相连为“绝妙好辞”。足见蔡邕对此碑之文钦挹至极。
然后李白笔锋转向浙东唐诗之路目的地天台山:“天台连四明,日入向国清。五峰转月色,百里行松声。灵溪咨沿越,华顶殊超忽。石梁横青天,侧足履半月。”四明山是天台山支脉,故云“天台连四明”;傍晚休憩在中国佛教天台宗祖庭国清寺;欣赏着国清寺东南祥云、西南灵芝、西北映霞、正北八桂、东北灵禽“五峰转月色”之美景,享受着百里悠长的松涛清风;天明时在天台县北的灵溪中恣意玩赏,四万八千万丈高的天台山华顶峰显得何其高远;石梁飞瀑山涧中架起“一石横空不渡人”的石桥,如横亘在天空中的一弯明月,游人们在半月形的小桥上小心翼翼地侧足前行。这一部分,一方面描绘了天台山的山光水色之美,同时也讴歌了这里古老悠久的历史文化。李白两游天台山,对天台山情有独钟:“此中多逸兴,早晚向天台”;“天台邻四明。华顶高百越”;“安得生羽翰,千秋卧蓬阙”;“华顶窥绝溟,好道心不歇”;“石梁如可渡,携手弄云烟”;“挂席历海峤,回瞻赤城霞,赤城渐微没,孤屿前峣兀”!李白选取国清寺、华顶归云、石梁飞瀑、赤城栖霞等“天人合一”的代表性人文景观,既是对天台山儒释道三教和合文化(赤城山又是天台山三教合一之山)赞美,又是对浙东唐诗之路目的地天台山的首肯。
第四部分按现在“浙江四条诗路”来说是“瓯江山水诗路”:“眷然思永嘉,不惮海路赊。挂席历海峤,回瞻赤城霞。赤城渐微没,孤屿前峣兀。水续万古流,亭空千霜月。缙云川谷难,石门最可观。瀑布挂北斗,莫穷此水端。喷壁洒素雪,空蒙生昼寒。却思恶溪去,宁惧恶溪恶。咆哮七十滩,水石相喷薄。路创李北海,岩开谢康乐。松风和猿声,搜索连洞壑。径出梅花桥,双溪纳归潮。落帆金华岸,赤松若可招。沈约八咏楼,城西孤岧峣。岧峣四荒外,旷望群川会。”自“眷然思永嘉”至“亭空千霜月”,是叙述魏万乘兴自台州泛海游永嘉之事。李白写魏万由台州泛海游永嘉(温州),对台州余兴未尽。海峤是指临海峤,东晋明帝太宁元年(323),从临海郡分出永嘉郡,以临海峤(今温岭市温峤镇)为界,北属临海郡,南属永嘉郡。“不惮海路赊。挂席历海峤,回瞻赤城霞,赤城渐微没,孤屿前峣兀”;说明魏万是从水路游永嘉的。水路有三条:一是三门湾入海经台州湾、乐清湾入永嘉;二是台州府城江下街上船出台州湾、乐清湾入永嘉;三是台州府城江下街上船至黄岩永宁江进入南官河,再至温峤江厦进乐清湾至永嘉。最有可能的是第二条航线。因为临海是台州州城所在。魏万爱恋山水而又想到了永嘉(今温州),不怕海天之遥远;挂长帆而出游大海山峤,登艇舟而回望赤城山之如画云霞;赤城山渐渐变得微小,过孤屿(温州江心屿)前面前又出现了峣兀高峻的山峦。江水已流经千古,水榭亭台空对千载明月。
然后李白又写魏万遍游处州(丽水)缙云山、恶溪、金华八咏楼诸名胜之事:缙云山即仙都山,古称缙云山。相传是黄帝升天之地,仙人荟萃之都。唐《元和郡县志》载“缙云山,一名仙都,一曰缙云,黄帝炼丹于此。”《清一统志》载“在缙云县东二十三里,高六百丈,周三百里,本名缙云山。县因山而得名。”恶溪即今缙云县、磐安县境内之好溪。为瓯江支流。南朝宋谢灵运《与弟书》: “闻恶溪道中九十九里有五十九滩。王右军游此恶道,叹其奇绝。” 《新唐书·地理志》 处州丽水县:“东十里有恶溪,多水怪,宣宗时刺史段成式有善政,水怪潜去,民谓之好溪。”《太平寰宇记》 卷99丽水县: 恶溪“出县东北大麓山,西南二百一十五里至括州城下”。李白族叔李阳冰作有《恶溪铭》之摩崖石刻,今仍在。“恶溪”名著者浙东有条:一在台州天台至临海的始丰溪,孟浩然《寻天台山》诗“吾友太乙子,餐霞卧赤城。欲寻华顶去,不惮恶溪名。歇马凭云宿,扬帆截海行。高高翠微里,遥见石梁横。”即是指天台至临海的始丰溪的恶溪。一在处州缙云、磐安间的好溪,李白《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》诗“却思恶溪去,宁惧恶溪恶”;即是指缙云、磐安之间的恶溪,后更名好溪。缙云山边的川谷虽然狭小,两山如门的石门山实在壮观;山上之瀑如同北斗星间悬空而下,流入川中永世不歇;飞瀑喷洒石壁如同白雪,空濛水气使得白日森寒。既游水急滩险的恶溪,就不怕恶溪带来的风险;奔腾咆哮的七十险滩,水喷石击令人眼花缭乱。魏万沿着北海太守李邕开岭凿路,南朝谢灵运开岩题诗路径勇敢前行;此处松风夹杂着猿啼,回荡于山岩洞壑之间;像曲径通幽般地驶过梅花桥下,到双溪才看到滚滚的海潮。落帆于金华山的江岸,仙人赤松子似向魏万招唤。离舟上岸登上八咏楼,看到了南梁沈约题咏的八首诗歌,在八咏楼极目四野八荒,旷远中只见群川汇流到苍茫一片的沧海。这就是李白最早系统而完整地勾勒描述的浙东唐诗之路,此前尚无唐代诗人有如此系统而完整的描述。
三、李白笔下的浙西唐诗之路
李白《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》诗最后部分是描述浙西唐诗之路:“云卷天地开,波连浙西大。乱流新安口,北指严光濑。钓台碧云中,邈与苍岭对。稍稍来吴都,裴回上姑苏。烟绵横九疑,漭荡见五湖。目极心更远,悲歌但长吁。回桡楚江滨,挥策扬子津。身著日本裘,昂藏出风尘。五月造我语,知非儓儗人。相逢乐无限,水石日在眼。徒干五诸侯,不致百金产。”风吹云卷,天地变得异常广阔,波涛汹涌连接着浙西新安江口,北望便是东汉高士严子陵垂钓鱼台,高耸于碧云之中,邈远中与括苍山遥遥相对。这部分写荡舟入海,将浙西景观名胜写得历历在目。新安口:指新安江口,新安江为钱塘江上游之支流。严光濑:又称七里滩。为汉代高士严光(严子陵)垂钓处,在今浙江桐庐境内。苍岭:指括苍山,在浙江东南。自“稍稍来东吴”至“不致百金产”,叙述魏万自姑苏至广陵和诗人相见之事。魏万乘舟缓缓地来到了苏州(东吴的首都),游览了姑苏山,登上吴王所建的姑苏台,烟云联绵横遮着远眺九嶷山的视线,俯瞰则看到浩渺、浩荡的太湖;极目远望而心胸更加旷远,放声悲歌而又长吁。荡舟楚江而回桡,扬鞭催马而又在长江扬子渡口回还,身披日本友人晁衡赠送的裘服,气度昂扬而又超脱尘凡。五月某日,魏万终于和我在广陵(扬州)相逢共语,有机缘相见,知道他的心胸与天地同样宽远;我俩相逢欢乐无比。从此在山水间日日游览。干谒权贵实在无味,又不欲致百金而求高官厚产。最后李白写魏万将还王屋山时与李白的依依惜别之情:“吾友扬子云,弦歌播清芬。虽为江宁宰,好与山公群。乘兴但一行,且知我爱君。君来几何时?仙台应有期。东窗绿玉树,定长三五枝。至今天坛人,当笑尔归迟。我苦惜远别,茫然使心悲。黄河若不断,白首长相思。”扬子,指汉代文学家扬雄。诗中借指李白的朋友杨利物,当时他正任江宁(今江苏南京)县令。李白好友杨利物就象汉代的杨雄,和弦而歌倾吐着芳洁的情怀;虽身为江宁县宰,却性爱与山野高士交谊,两人乘兴携手共游,并深知李白深敬重魏万,三友相聚同游共语,“弦歌吐清芬”,可知三友之间感情弥深。“相逢乐无限”,诚非虚语。诗人相聚时间何其短暂,王屋山仙窗,玉树一定又长出多枝;王屋天坛上的道友,会笑您归去来迟。我苦恨今日又要远别,心意茫然十分忧伤;只要黄河永远不断流水,我们友情要与天地同存!
在李白送友赠别的诗中,此篇是最堪称奇的长篇巨制,比杜甫《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》还要长五分之一,比李白本人最著名的《蜀道难》长出一倍有余,可谓古代惜别长诗之冠。安徽师范大学吴振华教授指出:“(此诗)特殊性表现在它是送别诗与赠别序的双重交融。李白通过描述受赠者的旅游经历,一方面回顾自己的游历,另一方面借此表达对魏万的深情别意,和唐代一般送别诗截然不同,它实际上是一篇诗体赠序。李白运用以诗写序的方式表现了他改造文体的努力,使五古在抒情达意方面具有新的气象。”(吴振华、何祥:《送别诗与赠别序的双重交融--读李白〈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并序〉》;载《古典文学知识》2010年第2期)复旦大学中文系查屏球教授认为:“排考李白游越诗系年,可知魏万之游与其初游吴越行程近似,魏万之游兴激发了他的青春回忆,纪游既是对魏万名士之风的称赏,又是对自己多次浙东之游的回忆,体现了那个时代人关于江南的地理意识。”(查屏球:《盛唐诗人江南游历之风与李白独特的地理记忆--李白〈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并序〉考论》,载《文学遗产》2013年第3期)综上所述,《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并序》长诗是最早完整而系统地勾勒描述浙东与浙西唐诗之路的第一诗!李白是最早完整而系统地勾勒描述浙东与浙西唐诗之路的第一人!